查看原文
其他

豫王坟外交部宿舍十号楼旧事(之三 上)豫王坟附近的交通

孟京生 外交官说事儿 2023-12-06

作者简介


孟京生  外交部第一代外交人员的子女,父母都是1950年调入外交部的干部。




点击阅读前文

  CLICK

 之一:写在前面的话

 之二:五十年代外交部干部职工的居住情况(上)

 之二:五十年代外交部干部职工的居住情况(下)


东单牌楼(盛锡珊先生作画)


50年代,长安街上的东单牌楼还在。清朝时的长安街就到东单为止。那时东单还有有轨电车。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4路环行公共汽车。日伪时期,当局把长安街延长线向东伸展到了城墙根,在城墙上开了个豁口,当时老百姓就叫这个地方为“豁口”,与此对应在西边的延长线也挖了个豁口。

1955年花市的有轨电车站,远处的城楼是崇文门城楼。


抗日战争胜利后,光复了。北平市政府为了纪念光复,就把东豁口命名为“建国门”。西豁口命名为“复兴门”。

1949年2月3日,人民解放军解放北平入城仪式盛大举行,入城部队经过西四牌楼。


北平解放后,成为新中国的首都,还名“北京”。

50年代初,国家忙着巩固新政权,又在进行抗美援朝的战争,没有实力在北京搞大规模的城市建设。1954年宪法公布,1955年军队授衔,全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时期。

到50年代末,出了建国门城圈的护城河往东,基本上还是刚解放的老样子,一片废墟。政府开始在城东搞开发建设了。

此时从城里出城向东的公共汽车,一个是1路公共汽车,从公主坟发车,一直往东,不拐弯儿,一直到东边的八王坟。1路汽车在东单之后,下一站是方巾巷,现在叫北京站口,然后出城,下一站到齐家园。大站停车,小站不停。不管多远上车的车票都是1毛钱。而那时北京其他公交车上车坐3站地都是4分钱。级差是4分、7分、1毛。1毛5就能从这头总站到那一头总站。学生月票每月2元。北京市实行月票制度有几十年的历史。进入21世纪后,月票乘车制度被公交卡所代替。

再一个公共汽车是从前门发车的9路汽车,向东到红庙止。9路汽车是每站都停的。方巾巷过后是建国门内,简称“建内”。这一站大约就在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门口。社科院的前身是“学部”——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。学部之前这里是解放军的海军司令部。然后,出城过城墙和护城河到下一站“建外”。就是建国门外。路旁没有什么建筑,路北是一片树林。这地方解放前是国民党军队的炮兵阵地。

再下一站是“头道街”。车站就在今北京广播大厦门前。头道街与齐家园之间路南是永安里。永安里分东里和西里。东里都是工人宿舍;西里比较杂,哪儿的单位都有。外交部所属单位——国际问题研究所的干部职工住在西里一座楼上。但这座楼好像还有其他单位的人住。学部(社科院前身)有几座宿舍楼在那里。住的尽是大学者,如吕叔湘、魏巍、袁可嘉等。学部的宿舍东边是“九层楼”,一共3栋楼,有电梯。60年代在北京市有电梯的机关宿舍极少。东楼和中楼归煤炭部,西楼是国务院的楼。

文革期间,西楼住的净是“黑帮”人士,刘少奇的子女就住在那里,还有好像叶剑英的长子叶选平也住在那儿。当时叶选平是一机床的厂长。颜太龙也住这里,他倒不是什么“黑帮”。颜太龙是井冈山一带的人,是1929年参军的老红军,一直干保卫工作,给毛主席、周总理当过好多年卫士、副官,由于在中枢工作,中央上层人物都特别熟,解放后一直在交通领域工作。此人名气很大。我有个小学同学,他爸是中直机关的房管局长,也在西楼里住。

九层楼在永安里的南边一点儿,已经紧挨着通惠河边了。正式的地名叫“灵通观”。可在人们的意识中,九层楼是永安里的一部分。

头道街路南的9路汽车站旁有一个玻璃花房,每次路过都会看一眼里面各种开放的花卉,也因此逐渐认识了一些花卉的名称。可能是因为进使馆区的原因,政府在此处建了个花房。花房旁边有一个修自行车的铺子,当时豫王坟周围就这一个修自行车的地方。我家初搬到豫王坟时,北京市的交通规则还要求夜间骑自行车需要有车灯呢。这规定后来废除了。

现在“建外”与“头道街”合并改为“日坛路”。50年代末60年代初,这一带没有什么建筑,很少有居民。建外大街路北是一片栽种的杨树林,我们小时候叫它“建外小树林”,经常到这里用弹弓打鸟玩儿。

北京友谊商场


中信国际大厦


70年代后,这一带沿建外大街北侧建立外交公寓、国际俱乐部、友谊商店、中信国际大厦(办公楼)。与50年代末建成的齐家园外交公寓连成一片。

然后就到了“齐家园”。这一站一度改为“永安里”。这一称呼叫了有三四十年之久,近几年再次改回叫“齐家园”(亦称“祁家园”),但地铁车站仍然叫“永安里”。齐家园车站马路边有商店、理发馆、粮店和一个邮局。我们小时候理发都到这里来。

再往东,下一站就是豫王坟了。这里一度改称“一机床”,只有9路和28路在此站停车,1路不停。文革初,这一站一度改为“抗大三中”,即日坛中学,叫了几个月就又改回叫“豫王坟”了。有很多人把豫王坟写成“预王坟”,为的是少写几笔,大错特错。好在汽车站牌上用的是“豫”字,没有改过。我们居住的外交部宿舍区就在豫王坟路北。

关于豫王坟,我另段专述。

豫王坟过后就是大北窑了,现在叫“国贸”。

9路汽车在此左转向北,往呼家楼方向去。9路汽车到呼家楼,顺朝阳路右转,下一站是小庄,最早叫“小猪店”,是9路汽车总站。后来,北京经济学院和纺织研究所成立后,总站向东延伸到红庙。再后来,小庄北面建立了北京机械学院(今人民日报社)和水锥子居民区,9路汽车就改道在小庄往北到总站水锥子,再往后延伸到金台路为终点站。

在大北窑与呼家楼之间有一站叫“漳鹿房”,现在基本上被人完全遗忘了。“汽制厂”的人还隐约有点儿印象,就是现在“大裤衩”中央电视台那地方。

齐家园那一站远没有秀水街那么有名,但秀水街就是在这地方。齐家园车站往前几十米是一个丁字路口,一条马路向北到东大桥。28路汽车从此路过。这条路原来叫“东大桥路”,现叫“东光路”,路东是外交部宿舍区和原西藏军区驻京办事处。

往北第一站是光华路,第二站是芳草地,然后是东大桥。路西从东大桥到齐家园一溜儿37栋楼。这一溜儿原来是一条河,从北面工体流出来往南流,后来断流了,成了一条宽沟,文革前给填平了,盖了37栋楼。我们从小就管这个楼群叫“新楼”。

副食商店


37楼下是一个相当大的副食品商店,叫“建外副食品商店”,后来改名为“建华副食品商店”。这个商店与当时建国门外最高的建筑——外交公寓只有一路之隔。而就是这条不起眼的小路,后来成为蜚声中外的摊贩市场——秀水街。后来秀水街市场建楼,把37楼给扒了。

与秀水街紧挨的是外交公寓,也是和使馆区同时落成的。1959年国庆十周年时,北京建成著名的“十大建筑”,成为北京市的地标建筑。与此同时,还有一些新建筑落成的,与外交部有关的,是钓鱼台国宾馆、北京国际饭店(位于东交民巷30号)、北京建国门外外国使馆区、北京外交公寓,还有北京饭店扩展工程,就是现在的贵宾楼饭店。

50年代末建造的北京第一座外交公寓


70年代初兴建的建国门外交公寓


外交公寓当时是建国门城墙以东的最高的建筑,坐公共汽车出了建国门就可以看到。外交公寓7层高,坐北朝南,面临长安街的延长线——建国门外大街。住户基本上是驻外使馆的工作人员及家属。这是北京市当时最高级的公寓楼。

进入70年代,国家又挨着外交公寓继续兴建外交公寓,以适应安置越来越多新建交国家驻京外交人员的需求。新的外交公寓沿建外大街往西延伸,一直到现在的二环路。二环建国门外那一段,路上是二环,地下是地铁2号线,是利用原来的护城河河道建造的。原来的冰窖厂现在改为国际邮局了。

七八年代,建外使馆区外交公寓区是北京市政建设最亮眼的风景线,很多拍电影的导演以此为背景。外交公寓不是连成一体的,中间建了一个专门接待外宾的“友谊商店”,旁边又插盖了属于荣毅仁的中信国际大厦,还有国际俱乐部也占了一块临街的地方。最开始国际俱乐部修了个露天游泳池,后改为室内网球场。


- 未完待续 -

 文字 | 孟京生  图片 |  除有标注外均来源于网络    

编辑 | 外交官说事儿 元元

更多精彩

敬请关注“外交官说事儿”

联系我们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